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其他类型 > 四合院:一心搞科技,却要我修仙陈安陈海无删减+无广告

第35章

发表时间: 2025-05-21

对此,他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。

即便房子如现实世界中一样被临时使用,也相信最终能够归还。

陈安有这个信心,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!

五套房子的价格,父亲也透露了,每套价格在3000-6000元不等。

特别是南锣鼓巷95号附1这套房子。

原房主因为有亲戚在南洋发展的不错,房主急于出售资产,筹集资金投奔亲戚。

原房主着急变卖,再加上困难时期刚结束,市场价格普遍不高,最终只花了3600元就成交了。

沈州方面

祖宅一套,沈州祖宅是一套三进的大宅院。

一进院是临街的铺面及库房、宿舍,租给了沈州保和堂使用。二进院是正房、东西厢房,三进院是后罩楼,双层结构。

目前,老宅由师伯日常照料。

师伯家就在隔壁,是一套独立的两进宅院。

滨海方面

农场一座,包括1500亩耕地和4500亩山林。

这农场土地的获得,源自东北刚刚战争胜利时的特殊政策,当时滨海刚设省,急需移民实边,为促进发展,鼓励人口迁移。

同时内三省需要加快国有农场建设,特殊时期出台了特殊政策,内三省1亩耕地可置换滨海省10亩荒地(可开垦)和30亩山林。

父母积极响应号召,将位于沈州郊县老家陈家村的200亩良田,除了分给族亲50亩外,

剩余150亩全部置换成了滨海省土地,共得1500亩荒地、4500亩山林。

随后,父母移民了部分同乡到滨海做工,开垦荒地,经过不懈努力,荒地终于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场。

不过,开垦荒地的前十年基本都是纯投入,开荒、生地亏损、人工费等等巨大成本,使得父母将入关前的家底和保和堂分配到的收益都投了进去。

也就这五六年才终于步入正轨,实现收支平衡。

现如今,农场土地所有权已经改为了土地使用权(长期),托管于国家农场,粮食统购议购。

托管后,每年产出扣除成本、税负后,五成归己。

这部分收益,除了少部分自用,接济父母双方亲族、父亲战友,以及大哥战友外,剩下的也全部捐了出去。

至于现金,倒是不多。

父亲作为4级总工程师,工资每月207元,母亲是7级主治医师,工资每月125.5元,两人合计月收入332.5元。

一家六口,月日常花费130元左右,一年结余平均2000元,15年共3万元。

五套房子购买金额约2万元,房屋租金抵消房屋维护修葺费用,现金还剩余1万元左右。

……

细细盘点后,陈安不禁愕然,一阵懵。

不算不知道,一算吓一跳。

陈安从来不知道,自己家里还有这么一份沉甸甸的家底。

陈安觉得自己人设中,现在不仅仅有学霸、学二代、厂二代、世家子弟,还要加上富二代的标签了。

父母保密工作做得可以呀。

不过也是,现在这个年代,枪打出头鸟、出头的椽子先烂。闷声做事才是王道!

这时,陈安才后知后觉的感觉到,父母当年坚持让他和大哥赴沈州求学,乃至留在东北发展的良苦用心。

现在自己回来,也是先让自己加入援建队伍。

他们可能是依靠过去的经验判断,这些经历和身份,在特殊时候会是一道护身符和强大后盾。

这也算是父母对子女的另一种保护方式吧。

陈安原本对自己的存款还非常满意,认为颇为可观。

见习期平均每月结余20元,6个月120元,